苏昆三连本长生殿 – 上本

楚云 » 2005-11-02 13:30 » 我为戏狂

忍不住先抱怨一句,看戏前安排票的过程,比看戏本身还叫人觉得累!忽而票不够了,忽而人不够了。闹哄哄间,先上演了一折戏。人家说看戏是替古人流泪,我还加上替今人担心。还不如只有两套票,老老实实和宝宝去看戏。

好吧!虽然很是劳心劳力折腾了一番,还误了我准时进场,但总算是尽量把爱看戏的几个MM都招呼进剧场了。这等“无事忙”的事情,我也不是第一次做了,抱怨了一通之后,可以确认的是,这也不会是我最后一次趟此混水……

等我在剧场坐定,唐明皇已经在念到:“朕乃大唐天宝皇帝是也。起自潜邸,入缵皇图……”《定情》这折没听几句我就开始走神起来。今天的逸夫显得特别挤:框了一个框子,雕满看不清楚的连环画,应该就是所谓“图壁柱”、“图梁枋”吧(我觉得做得象窗棂);浅浅搭了一层木头平台,旦角走上去还好,生角走上去就听见咚咚响;后面布景是暗红色绣工繁复的龙凤呈祥守旧,两边“出将”和“入相”的门帘。好似把古戏台搬了上来。

这折所有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,满台深深浅浅的红,似乎不是很突显主角。不免在心里嘀咕,这样的设计,大抵很考验主角的功力,能不能压得住台,让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到自己身上。第一折看下来,似乎我还是喜欢《牡丹亭》多点,毕竟帝王之家的爱情故事,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实在是远。

好像第一天的戏份,还是安禄山的戏足一些。几乎没删多少。其前倨后恭之相,蛮有意思的。就是这个安禄山太瘦了些,“所喜俺生的一个大肚皮”一句,配上他那个身材,有点搞笑。安禄山唱得倒是中气十足,相比之下,杨国忠唱起来就有点气力不续的样子,好似酒色伤身了。

《春睡》没了,虢国夫人的故事也删掉了,这条爱情主线的发展过程,就显得很匆忙。我倒是想看这些有点香艳的细节。总觉得这种情感细腻的对手戏,才有意思。大抵来看戏的人,多少有点猎奇心理。只是这样一来,《絮阁》时杨玉环的形象就有点突兀。前面《定情》、《舞盘》都是大场面,杨玉环一直是很贵气逼人地端着的。(《定情》时赠金钗、钿盒不论,到底是新婚第一天,多少还是端着的。)一直到这里,才算是两个人私语了,杨玉环给人感觉一下子年龄小了很多……

《闻乐》的时候,我正在低头发短消息,突然听见台上咚咚雷响,抬头一看,一群云朵上来了-_-!这就是搭台子不好的地方了。

《舞盘》的时候,因为王芳脚受了伤,换了人上来演。我们进剧场晚了,没看见告示。贵妃一上来,几个人就交头接耳互相问,是不是换人了。用宝宝的话来说,这个贵妃脚下浮的,压不住。我反正是没怎么看出来。>_<一亮相就看出演员有几斤几两的那种眼力,我还需要好好锻炼锻炼……我只觉得,这霓裳羽衣曲实在演得不咋地。哎,可以作为盛唐文化名片的这出舞蹈,毕竟是失传了,就像广陵散一样,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。倒是唐皇传召李龟年,让我莫名激动了一下,“落花时节又逢君”,这个小人物的名字,突然拉近了我和唐朝的距离。

这次的服装看得出的确是耗费银两不少,不过有的服装还是怪异。比如极其接近白色的淡黄和青色衣服,太素了。又比如古怪的头饰、象印度人的包头、还有杨贵妃那套象少数民族的服装-_-!

《絮阁》这折特别精彩,常演的折子戏还是有道理的。因为中间已经中场休息过了,我们和豆妈会合,坐到了前面,演员的眉目眼神看得特别清楚。这折演员的尺度把握得很好。贵妃的又要“作”又怕“作”过头皇帝真恼了;皇帝娇宠着美人争宠的小把戏、小手段,又时而端着架子免失威严。只不过少了前面虢国夫人的教训,杨玉环就已经这么会看风色了,未免叫人有点遗憾。其实五十折不漏地演下来,我也不介意的啊……另外叫人欣慰地是,这折的服装总算比较正常了。

只有1个人评论了 “苏昆三连本长生殿 – 上本”

  1. 胡贝贝 说:

    小时候上戏曲听唱课,开始总是不喜欢,觉得不再合适今天的听觉审美

    但是越长大,越多接触中国的古典音乐,越发觉她的可贵

    当然,也深深哀叹那些消失的旋律

说说你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