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次歪批《西厢记》

楚云 » 2007-12-03 23:55 » 我为戏狂

如果说越剧《红楼梦》里有最让我动心的角色,那么越剧《西厢记》里就有最让我动心的文字。

《西厢记》是越剧四大名剧中唯一脱胎于元杂剧的剧目。不同于《梁祝》来源于民间故事、《祥林嫂》改编自现近代小说、《红楼梦》虽经典却线索复杂、无法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完整交待,它天然就有丝丝入扣牵动人心的情节冲突、优美典雅琅琅上口的清丽文笔、短小紧凑场场递进,本身就是为舞台所准备的。更难得的是当年改编者的那份功力,每次对照翻看王(实甫)西厢和越剧剧本,都不禁叹服:剧情还是那个剧情,切合越剧表演和唱腔之处却若信手拈来,几乎可以当得起宝钗评价颦儿的那句话:“撮其要,删其繁,再加润色比方出来,一句是一句。”音乐也是越剧里难得的雅致,娓娓唱来,仿佛是徐徐打开的一卷工笔画。

《西厢记》不同于一般的“私定终身后花园,落难公子中状元”,有完整的恋爱过程。里面的三个主要人物,其情感变化的脉络,也颇多玩味之处。上次青年团排演《西厢记》,因为某些原因,我更加关注的是莺莺和红娘在整个剧中的态度变化。当时曾经歪批一篇,道:“上越版的《西厢记》,明线是张生和莺莺的感情发展,其实剧情关键在于暗线:莺莺与红娘这两个女孩子从互相试探到建立攻守同盟。”这一次看钱方版,又发现张生内心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。试拣喜欢的折子评来:

初见惊艳,莺莺出场是自怀闺怨作杜丽娘之叹,红娘却是无忧无虑小儿女。撞见张生,莺莺应该是看见个气度不凡的青年,有所上心,也不能算是一见钟情。表演上应该略为收敛,毕竟是大家闺秀,又不象李倩君是个“问题少女”。而红娘,当时还恪守老夫人看好莺莺的指示,对于张生的第一印象估计最好也不过是“傻小子”三字评语。张生呢?他绝对不是什么纯情少年,反而有些风月经验,有他自述为证:“游历中原……庸脂粉见过了万万千”。从他马上判断出红娘是切入点,又果断决定留宿普救寺来看,此人有色心有色胆,不乏手段,而且对自己很自信。

酬韵:此折莺莺听闻红娘的转述之后暗喜,不过是小女孩子“听说那个帅哥喜欢我”,很本能的开心和维护。红娘估计也没什么“帮”张生的念头,转述其言仅仅是源于一种非常普遍的“八卦”心理。但张生这时表现实在是相当的好,不仅事先作了充分地行踪调查,还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莺莺的心事,一首即兴诗,向来是文人居家行路泡美眉的必备武器,给自己后面的行动留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遗憾的是此次彩排,不知道是乐队配合失误,还是别的什么原因,钱公子情不自禁撞墙的动作不是很自然,倒有点故意拿头戳墙的感觉。

寺警是剧情发展关键的一折,张生的成败实系于此。此时大难临头,众人束手无策。莺莺虽然表现得大义凛然,但是老实说,出的也是几个馊主意。不过不要紧,有我们的主角张生呢。忍不住说一句,虽然前面张生的表现过于笃定,忍不住让人猜测莫非孙飞虎是个合谋?但钱公子那句“俺来也”亮相,实在是太帅了、太帅了,深深迎合了女生“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”的情结,就差没踩着七色云彩了。我认为直到这时,莺莺对张生,才从好感产生质变,正式爱上了张生。何况许婚之言尤在耳,对一个古典女子来说,足以死心塌地了。红娘此时,也对张生刮目相看,至少心里是接受了这位准新姑爷的。

赖婚前半段喜悦到了极致,从“快上前拜了儿的哥哥”始,剧情急转而下。莺莺从新嫁娘的娇羞到失态哭奔而下,估计叛逆的想法就是此时萌生的。红娘也仗义地转变立场,从老夫人这一方,正式转向支持张生和莺莺。张生应该是心理打击最大的一位了,本来惊艳之后先吟诗挑心、再英雄救美,换任何一出戏,以他这么经典的手法,就该顺理成章抱得美人归的,谁知道这次如此高难度!不过他还是及时找到了有力后援红娘,徐徐图之。顺便插一句,这次的重排,算是近年重排的戏里,难得的规规矩矩,不过唯一改动比较大的服装,还是有点让人汗颜。虽然没有立领了,但是颜色也太大胆了,尤其是这一折,张生一出场的红配绿已经叫人绝倒,莺莺出来的时候,我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:“这不是孔雀么!”希望正式演出的时候,服装色彩上能够更典雅一些。

琴心也许是最经典的一折唱段了。我第一次被西厢记打动,就是在 05 年 8 月南京路的露天演出中,当时方亚芬一开唱琴心,简直就是酷暑中徐徐清风扑面。老实说,这次发挥的没有我印象里的好,声音稍有点飘,似乎有点疲惫。不过这是出于对方亚芬这样一位实力派演员的高标准严要求,换作是我家美女,我也不做如此苛评了。这折,三人各怀心思。莺莺是顾影自怜万般无奈,听到琴声之后,又惊喜、又怕被红娘发觉,诸多作态(这就是红娘作为贴身丫环最失败的地方了,平时竟然没得到小姐的信任,不然至于后面这么折腾张生么)。尤其是最后的“多嘴”、“回房去吧”,心态十分微妙,演技稍差的,就会演得很叫观众触气了。方亚芬这里还是演的不错的,没让人觉得莺莺招人反感。就是配合凤求凰的那段舞,幅度有点偏大了点。红娘此时任务主要是观察张生还有戏没戏,在自家小姐面前旁敲侧击装傻,要试探莺莺自己的心思──莺莺要是不喜欢张生,一切白搭。张生呢,又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艺——抚琴。明怨小姐、暗示痴情,欲擒故纵得非常妙。钱公子第一折惊艳,声音还不怎么样,后面倒是越来越好,可惜这折之后,属于他的经典段子就不多了。另外,这折的音效有点多余,那个风铃声,前面就罢了,毕竟有“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”之词,后面凤求凰的时候有必要么?破坏意境啊,我认为这折应该是清清朗朗的清风明月就行了。顺便说句,张生此折最可爱之处,就是“可怜可怜我这个傻小子”,钱公子演这样的情节驾熟就轻,让人不禁拊掌:这样一个男人,长的又帅;又有情调;又有本事;又肯在女孩面前做小伏低。再追不到莺莺,真是老天都不肯了。

闹简传书。金圣叹说过,红娘最妙在不识字。那是,不然莺莺如何敢在红娘面前这么装神弄鬼。张生千算万算,没算到仗义帮他的小红娘,居然还没和小姐达成一致。也难怪,书文中向来贴身丫环是小姐的代言人,就连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,还有个贴心的紫鹃呢!这种特例,估计张生想都没想到。另外,我一直觉得莺莺那首诗,是说自己要去,而不是要张生来。这个“猜诗谜的社家”从一开始就猜错了,所以张生前去,莺莺才会觉得冒失,对他板面孔。不过越剧里不能这么解,否则下面的赖简就说不通了。

相比琴心,赖简是我最爱的一折。这场里莺莺要演出紧张感来,这种紧张不能让人觉得仅仅是因为怕红娘(背后是老妈)知道。毕竟第一次写情书约男生半夜见面,注意是第一次。即使是放在现在,那也是要心慌慌的。除却被越剧省略掉的佳期,这估计是莺莺这辈子做的最大胆的事情了。而且我估计,她光想着约了,约来干什么呢?肯定没想好!会想接下来怎么办的,那只可能是张生,绝对不是莺莺。所以红娘不是莺莺翻脸的主因,只是诱因而已。至于张生呢?我们现在可以回顾一下,从惊艳开始,这个可怜孩子几起几落,每次都是眼看得手又落空。所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,张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,感情步步沦陷,到此一败涂地、一病不起。

后面三折感受比较零散,就不详细说了。倒是长亭的时候,我突然觉得老夫人没那么反派了。她很理解地留给了两个恋人独处的空间,最后催促也是理所当然,年纪大的人比较理智嘛。否则照这黏糊劲,没人催促的话,估计这两个人要送回西厢去的。拷红里那的句“使他个明聚暗散”完全没道理啊,那毕竟是自己的女儿,拆散她有什么好处?再说此时不给张生,难道还等着给那个侄儿郑恒么?估计她叫张生去考个功名,也是正经为张生打算。再插一句说服装,长亭时,莫不是因为莺莺怕张生“停妻再娶妻”,所以才让他穿得这么──灰头土脸?!

好了,又歪批了半天,再说说现场的遗憾吧:钱方版的《西厢记》,已经有多年不演了。当年留下来的影视资料虽然粗糙,但从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清新之风。那时她们的演技或许还有缺陷,但是贵在年轻、贵在天然。这一次的重排,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,她们都已经历了更多的舞台考验,比当年更成熟圆通。钱公子就不用夸奖了。方亚芬以前给我的印象仅仅是唱的好、唱的轻松,这次感觉眼神交流里有戏了。不过这还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西厢,不是说她们不好,而是我觉得她们可以更好。莺莺这个人物是很难演的,方亚芬这次给我的感觉,念白声音太“拎”着了、有点刻意,感觉唱念像两个人,动作也过于偏花旦了点,莺莺应该是闺门旦。大胆猜测,也许是因为袁老师曾经说过,她自己的嗓音条件不好,希望后来的人能够从声音上更加体现出莺莺的美丽来。但是莺莺是一个内心火热外表清冷的大家闺秀,我觉得尤其是在人前,声音放松一点没关系,小姑娘不一定就是要一直唧唧喳喳的,这一点人物把握上还可以再考虑一下。

有 2 个人评论了 “再次歪批《西厢记》”

  1. lichdr 说:

    >>这次的重排,算是近年重排的戏里,难得的规规矩矩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呵呵,期待一下。

  2. 慧慧 说:

    这个风格我喜欢di

说说你的想法